書寫英國泰納獎邁入第四年,2018年這屆應是我寫過最不好寫的一屆。關於邊境衝突、種族歧視、權力抗爭、人權、冷戰政治、後殖民身分、性別認同、難民潮、黑人民權……這是史上最具政治性的一次泰納獎。
今年泰納獎展場的布置,讓觀眾彷彿被邀請至一間研討室,在其中研讀與作品所探討課題相關的書籍。走進展間,可以選擇先閱讀文獻或先看作品,選擇走近哪位藝術家的作品則又是另一道難題,因為每處展間龐大的資訊量都將把觀者吞沒。官方建議的觀展時間為四小時,實則可能需要五小時才能看完所有影片、同時將影片中的資訊消化完畢。(我自己在展場待了一整個下午,中間累到需要到咖啡廳休息,喝口水喝杯茶再繼續看......)
我本來對本屆大獎得主夏洛特.普勞哲(Charlotte Prodger)的創作不熟悉,也不期待其作品會是my cup of tea。然而,一切卻更想像中不同。我特別喜歡她影片中看似看似空穴來風,與其他文本毫無關聯的對話與資訊,所有的總和實為普勞哲對性別認同的思考。
這部半自傳錄像作品〈BRIDGIT〉看似詩意、私密、置身於社會之外,實際上每一分秒皆具政治性。
〈BRIDGIT〉後半段,片中角色正在一座島嶼上閱讀桑迪.史東的著作——一本關於視覺系統、技術做為假體與無實體主觀的理論書,她說:「我坐在後花園裡,面向另外一座島嶼。在那個島上,有一群修女正在驅趕遊客,為的是準備為期四年的隔離靜修。」當多數藝術家走入街頭、加入抗爭,仍有一些藝術家選擇在寂靜中為自己發出最喧囂的聲音,普勞哲便屬於後者。對我來說,〈BRIDGIT〉或許才是本屆最政治的一件當代藝術作品。
*完整文章會於近期放上網,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這期的藝術家雜誌
#英國泰納獎 #TurnerPrize2018
回顧前兩年泰納獎文章:
2017年→https://bit.ly/2R8vo2A
2016年→http://bit.ly/2CFs6Nl
2015年→http://bit.ly/2CoaUI3